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多角度思維會導致道德相對主義?

有論者擔心著重多角度思維的通識科會導致道德相對主義,令學生在價值混亂的時代更無法辨析是非對錯。你對這種觀點有何評價?

我認為通識科的多角度思維精神上並不會導致道德相對主義,但在未有深入理解及運用多角度思維的情況下仍可能會出現道德相對主義。

若老師在課堂上只是簡單列明正反原因或各持份者立場,最後只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方式結束。在這種課堂安排下,學生很難對議題作出道德判斷,在這種情況下便可能導致無法辨析是非對錯。相信這是其中一種批評多角度思維的原因。

由於有上述情況的可能,因此有必要解釋甚麼是多角度思維。多角度思維是以不同社群的角度(性別、種族、年齡、地區、性傾向及階級等等)及跨學科視野研究/討論議題。 在這種深入的多角度思維下,學生並不會出現道德相對主義。學生在多角度思維的討論下,學生須要尊重和欣賞不同的文化和觀點。我認為尊重文化就是判斷道德標準的基礎,學生需要認真研究不同觀點,不是一種『想像』中的社群。若我們並沒有理解別人的實際情況便下道德判斷及實行一些措施,反而會傷害某些社群,這樣還是道德嗎?而現在一個複雜多變的社會,正由於這種複雜性使人們一時間難下道德判斷,學生更需要多角度思維了解當中的複雜性。

另外,在道德議題上使用多角度思維更能深入討論。它並不會流於二元對立的觀點,相反地了解背後原因後找出不同持份者看似對立卻又相通的觀點,再在其他對立觀點上以證據作討論,找出真正的問題所在。

而另一種批評多角度思維的人可能是相信絕對普世價值的,例如平等和尊重生命等。但我相信他們亦會同意在以普世價值作標準前有必要深入了解事情避免傷害別人。因此,批評多角度思維的觀點可能是正在批評某一種多角度思維(過於簡化的),而真正的多角度思維反而正正是道德的基礎,一種在複雜多變社會中有效的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