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的高考通識卷十分陰濕,是暗指有補習社每年宣傳的奪a人數,是不一定真確。例如題目中有學生只上了一課試讀班,但卻乎合資格去補習社拿獎學金,條件就是補習社把他當作是自己的學生。這條題目問如果你是該學生,你會考慮甚麼因素,你會拿獎學金嗎?我告訴你,我文字上一定說不,生活上一定未答你已經去拿錢。
先不說教育和生活的距離,這條題目反映了主流教育對補習社的排拒。當然啦,補習社是學校的競爭對手。但問題是學校雖然警覺到學生的心飛向補習社,但卻沒有認真考慮把補習社列為競爭對手。所以補習社繼續大行其道,有些學生去了補習社便覺得學校所教無用。學校便會抨擊考試文化,說人們急功近利。
但我在學校工作卻看到一個問題。學校的課堂內容很容易和目標分離。例如現在通識科,老師取得教科書後,思考的是『如何教完教科書』並『加入考試技巧訓練』。即使有考試技巧訓練,但教科書內容很多,教師很容易被教科書操控,害怕教不完知識概念學生便不懂應試,所以考試技巧可以訓練的時間仍是不多。如果老師們檢視一些課程的目標及課堂計劃,很容易看到執行和目標之間的距離差很遠。但補習社卻不同,以商業形式運作,習慣於那種目標為本的教學,目標就是教授各種考試技能,試題分析,學生明白目標後,亦比較容易掌握導師所教的。
當主流社會把補習社和學校二元對立時,學校是否需要反思原本的運作模式?是否需要更有效率地把課堂目標及執行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