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多角度思考

通識科強調多角度思考,先清楚這個概念,對將來會有所幫助。
多角度思考英文叫Multiple perspective,簡單來說就是以不同人的角度去看事情。但為什麼要有多角度思考?為什麼要思考別人的觀點?如果多角度思考是為了解決問題,那麼,應該是甚麼(what)樣的多角度思考及如何(how)達致目的呢?

我自己的答案是多角度思考應該是『真正』站在不同人的角度去思考,設身處地去想,這樣在做任何事時因為已想好別人的觀點,而且認真思考了別人的想法及感受,將來生活會更加美滿。

例如以本月的旺角空降腐蝕性液體後安裝天眼問題為例,我們至少可以把持份者分為:一般市民、行人、警察、犯案者、商戶、區議員及政府機關等。例如學生會寫行人們害怕再有意外,所以支持安裝天眼等等,商戶因害怕失去生意所以支持安裝天眼,市民害怕私隱問題,但後來增加對使用天眼的監管解決問題等等。但學生一般到了這裡就會卻步,因為始終有些政策是有人不滿的,因此該如何?有些想法可以像投票式的看,因為大部份持份者都支持,所以應該安裝天眼。但是這裡可能忽略了犯案者?讀者可能會覺得我『痴線』,這裝置正是規範行為,為什麼要考慮犯案者?如果我們從犯案者的角度去看,可能安裝了天眼增加了他成功犯案而沒有被捕的快感,或轉移到一些沒安裝天眼的地方犯案。

但學生可能要想像犯案者及警察的角度。有學生跟我說,他不是警察,所以不知道警察的想法。他說得沒錯,對成人來說都難以想像的角度,學生如何想像?而且是否思考這些人?思考這件事於學生何干!?學生跟本沒有必要思考他們,因為在他們生活中暫時不會有這種情況,他們沒有動機廢寢忘食地搜尋有關資料。

因此,我認為要介紹多角度思考給學生,應該先從他們生活著手。而我認為老師最有責任訓練。如何訓練?做工作紙嗎?小組討論嗎?一星期只有4節,時間可能不夠。這其實不止是通識科老師的責任,所有老師都有責任。例如學生上課時伏在桌上,老師是叫同學立刻叫他起來,之後責罵他,還是思考學生背後的原因?會否學生最近家庭有事,沒有精神?會否是課堂內容與他無關,感到沈悶?會否是他能力不足,採放棄態度?其他同學的想法又會是如何?罵他是令同學提起精神,令其他同學更能專心學習?還是同學會感到不舒服,不停回想剛剛的責罵,未能專心上課?只要老師平日多了解學生的想法,在處理師生關係時多在對方想法和自己觀點平衡,學生從這種『生活模式』中便不難發展出一種關注別人感受的思考模式。

另外,如果可以的話,老師不要把學生當成一種群體,平等看待學生,因為多角度思考要求的是一種平等的地方。要明白人們都是理性人,不會忽然無顧產生一種想法,背後一定有他的脈絡。若觀點對你來說是十分怪異或不理性,只是因為你不了解他背後的生活,所以便覺得難以理解。

因此,我覺得訓練多角度思考其中有效的方法是老師們要關懷學生,多主動理解學生觀點再作決定,平等對待學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