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同學已經作出了對事件的反省(先不論多少是他的意見。),也是時候我們社會作出反省。
為什麼事前沒有長輩知道他們的興趣?
這事件反映出一個溝通問題
首先,溝通時間是一個問題,老師這些年來已疲於奔命,家長也忙於工作,與青年溝通的機會少之又少。我們應該問,為什麼我們忙了那麼多?工作時間多了是否社會就會進步? 在今次事件中,答案是否定的。至少事件發生,政府、學校又要忙於花更多資源處理問題,這樣的事後補救是否比事前預防更有效率?現在解決方法的系統會否令我們更忙,出現更多問題?我沒有答案。
另外,溝通的質素也是一個問題,明報在3月31日的社評指出學生製造炸彈是不對,也覺得他們是好奇的、無知的及不懂得分辨、運用資訊。這是否事實? 在我認識的學生,一般也有基本的常識,也能懂得分辨事情好壞。我們曾幾何時會用年青人的角度去思考,去溝通?以成年人的角度灌輸所謂的答案是否真的能改變學生的行為? 學生可能明白了,但行為未必會有所改變。若你是年青人,當你的興趣是軍火,但是成年社會告訴你是不對的,你會否告知成年人?還會信任地和成年人溝通嗎? 若社會真的理解年青人的好奇心,理解他們的需要,可否安排他們在安全的實驗環境底下研究?或許有人會說讓年青人接觸這些物品太危險,但是否只要過了『18歲』那條界線就安全了?為什麼要這樣界定? 只是年青人過渡為成年人後就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上所有責任,我們會覺得那是活該。
我們是否需要反省現在的溝通模式是否有效率?
社會是否太快有答案?
另外,社會對事件很快有答案,例如增設網上輔導員、學校對學生進行講座等等。在增設網上輔導員之前,可否留下一個空間討論甚麼網絡知識是『有害』?為什麼是有害? 或有些灰色地帶可以被引導在安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使用那些知識。或許你也可以說,甚麼知識是有害甚麼是無害,大家心裏有數,那就像日前一位政府高官認為甚麼是粗口甚麼不是粗口跟本不用定義。抱歉,我認為每人的尺度也不同,只有經過理性討論才能令問題更立體、更清楚。
我曾向學生提問: 『南極的冰好吃還是北極的冰好吃』的問題,我叫他們花10秒去思考,但學生們的反應很快,1至2秒已答了我。因為我們現時的考試制度要求大家在短時間內給予答案。這種社會氣氛底下製造了很多『零問題』學生,大家都不需要思考更多問題,因為答案已在手邊。反應快有好處,但世界的答案是否都是可以短時間不加討論就得出呢?
我們可否在對事件下定論時,首先思考學生的處境,為什麼會這樣?是否簡單的好奇心、無知?(我認為那是對一個群體的核板印象)我們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