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貧富懸殊?

今天下午代課中三E班,上司交帶要播<<向世界出發>>-杜拜。很喜歡看夏雨先生,更好看的是"很香港"的他在杜拜。同學們都給杜拜那種財富、豪華所吸引。當然,如果你在沙漠中能有一個大泳池給你游泳,外邊40-50度,水池22度,不是很暢快嗎?還有像城一樣大的酒店。誰能不被迷倒?
上課時間不足,身體不太舒服,只有數分鐘就不跟他們討論了。課後碰到一位同學,我叫他想想為什麼有些人能那麼富有,有些人那麼窮困。他很快答:"貧富懸殊嘛!"之後就跑了。這一個答案帶給我兩個想法。
第一,學生聽過貧富懸殊問題但卻十分陌生。為什麼同學能答得那麼輕鬆,他有沒有想過背後的操作。我們今天看到的貧富懸殊都是介紹給學生有這樣的一個現況,同學們都接受了這個事實。但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社會不一定要這樣呢?同學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人工作8小時能賺6萬元甚至更多,而有些人工作12小時卻只能賺4千多元呢?社會中間的不公平,對窮人的剝削,你看到嗎? 富家子弟如小超人大學未畢業可以運用財技取得無數股民的財富,今屆大學畢業生實習可能最少4500元,是小超人的智力遠高於我們嗎?還是情緒管理能力?不清楚了,如果你知道請告訴我。
<<見樹又見林>>中舉了一個很好的比喻,我們想像一下,收入分配是根據賽跑結果來取決的。我們把美國一年所得都集中起來,然後舉行個賽跑比賽,決定誰要得到多少。跑得最快的前五分之一,可以分配到45%的收入;跑得第二快的五分之一,分配到25%的收入;跑第三快的五分之一,分配到15%的收入;跑第四快的五分之一,分配到10%的收入;跑得最慢的五分之一,分配到5%的收入。跑得最快的五分之一收入是比跑得最慢的五分之一的九倍。有人會覺得那是因為最後的五分之一跑得慢,所以理應分配較少。但是我們有去質疑這場比賽的公平性嗎?會否有些人連鞋也沒錢買,有些人卻可以有最好的教練及器材訓練呢?而且即使競爭不可避免,收入分配的差距可否縮小到24%、22%、20%、18%以及16%呢?

第二個想法是他們都接受了這個現實,認為無法改變了。但這十分恐怖,我希望不是,他才十五、十六歲,就被迫接受現實。社會上很多制度要使我們接受現實,例如領綜援的人被批評為懶人、薪金少是因為那人的才能、努力不足所致。我們把原因都歸結在『個人』身上,因此學校一般提供給學生的方法都是最直接的,就是把書本讀好。但這只是訓練學生跑得更快,領取更多收入分配,但你跑得快了,自然有人要落後,我們要想想教育學生的方向嗎?我們應否先向學生揭示社會這種不公平、弱肉強食的地方,然後提出其他可能性,希望學生改變以往的想法。不再只把現象歸結到個人身上,而是思考背後的遊戲規則、整個社會結構。若不改變結構,我們都只是參與同一遊戲,只是勝者敗者的分別而已。

同學,下次再看杜拜時,留意他們累積的大量財富,其實同時也是建基於別人辛辛苦苦才賺得少量財富的基礎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